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资讯分类
30
2019-05

让建筑垃圾再利用见到效益

发布时间: : 2019-05--30
进一步健全我国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制度,强化对产、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正向激励。 近年来,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有力改善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其中不少建筑垃圾未经处理便被堆放和填埋,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当前,我国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利用处于较低水平。2017年 我国产生建筑垃圾约24亿吨,其中进行资源化利用的仅约1.2亿吨,利用率仅为5%左右。相较于发达国家对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率,我国还有很大差距。 究其原因,一-方面,企业开展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动力不足。当前,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领域的投资、优惠等政策性支持较少,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导致从事建筑垃圾再利用的市场主体无利可图,专业化的企业和机构很少,专业从事建筑垃圾再利用的人才缺乏,这使大量本可以被回收的垃圾无人回收,可以资源化利用的垃圾无法利用,不利于建筑垃圾的产业化发展。 另一方面,建筑垃圾分类水平较低。一般情况下, 只有钢筋等价值较高的材料能够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而其他回收价值不高的建筑垃圾得不到重视,导致各种材料的建筑垃圾混合堆放,增加了垃圾再生处理和循环利用的难度。加之现阶段工程施工仍以现场作业为主,需要大量的现场手工操作,智能化、数字化程度低,这就导致施工现场减少垃圾产出和施行垃圾分类较为困难。 应进一步健全我国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制度。在建筑垃圾的资源性利用层面,我国目前多是以鼓励、引导为主,缺少建筑垃圾的去向监测、场地建设、再生产品的强制使用等有效的配套制度,难以形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产业链条。建议进一步健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配套制度,例如建立建筑垃圾信息平台制度。在环境、工程建设、市容卫生等主管部门的联动和建筑垃圾产生、处理单位的配合下,建立建筑垃圾电子档案,将建筑垃圾的运转情况纳入监管系统。 要强化对产、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正向激励,让建筑垃圾再利用见到效益。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生产、使用企业,提供资金补贴、贷款优惠、政府采购方面的支持,以补偿其在生产和使用中的成本投入,缩小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与市场上同类非再生产品的价格差距,保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财政部门可以设立用于鼓励和支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重点工程专项资金,支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引进、培训等活动。 同时,加大投资倾斜力度,有关部门应将符合建筑物绿色设计要求的建设项目列为重点项目,优先立项,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对愿意采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作为施工用材的单位,给予政策、税收上的支持。对于政府主导的项目,规定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整体工程用材中要占有一定比例。 此外,还要加强技术研究,结合我国现实状况,开展建筑垃圾收集、分类、处理等相关技术创新研究,并逐步建立我国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领域的相关标准体系,规范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过程,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进行系统分类、性能评价和质量认定,从而保障其获得市场认可。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24
2019-04

推进全国建筑垃圾治理试点 苏州今年新任务

发布时间: : 2019-04--2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建筑垃圾数量也与日俱增。建筑垃圾的科学处置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也考验着城市管理智慧和水平。近日,苏州作为全国35个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城市之一,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座谈会,分享了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苏州经验明确了今年将要完成的重点任务。 记者从苏州市城管部]获悉,根据市政府发布的《苏州市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苏州市按照建筑拆迁垃圾、工程渣土、装修(工程)垃圾三大类别,构建建筑垃圾科学处置体系,确保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高质量完成。今年年底前,苏州的建筑垃圾非正规堆放点将全面完成治理,一条年处置能力达15万吨的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生产线将建成投运。 百余次专项整治摸排 直击投诉热点、管理难点 完成建筑垃圾的科学处置,规范的源头收集和系统分类是先诀条件。建筑垃圾未经处理直接露天堆放,运输时车辆带“病’”’上路、抛洒扬尘、违法停车等不规范现象经常能看到,已成为市容环境的污染点、市民投诉的热点、城市管理的难点。 为此,去年苏州市、区两级城管执法部组织开展了-系列专项整治和摸排工作。其中,城管部门在市区范围内开展的工地渣士运输整治行动就达120多次,全年共立案1396件,暂扣违章车辆70多辆、证照600多本,罚款417万余元。经过对企业资格、车辆标准等完成新一轮审核,目前,苏州共有44家运输企业1777辆运输车辆纳入运输企业《目录》接受动态监管。市、区监管部[对相关企业、车辆的渣士运输处置实行“一工地一审批”的许可制度,针对工程渣t的出土点、消纳点和行车路线进行重点监管。 与此同时,去年,城管部门7还在市区摸排出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非正规堆放点19处,其中建筑垃圾非正规堆放点有6处。这些非正规堆放点均被列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督办内容,每月跟踪治理。其中4处已完成修复治理。城管部J相关负责人介绍,到今年底前,建筑垃圾非正规堆放点将全面完成治理任务。 智能监管平台信息互联 功能覆盖处置全过程 如今,在市区道路上,一辆辆标示标牌统一、外观规格一 致的 果绿色渣土运输车密闭运输,按照规定线路,将渣土等建筑垃圾送到指定的消纳场所,这已成为苏州渣土运输管理的常态。随着渣土车辆启用区别于一般工程车辆的专用电子识别号牌,建筑垃圾智能监管平台与市交警部门车管所车辆信息实现共享,相关车辆的所有动态信息,都在苏州市建筑垃圾智能化监管平台上实时呈现,一旦出现车辆违规上路等异常情况,监控系统会第-时间亮起警报。而这只是建筑垃圾信息化监管的其中-环。 据了解,该平台囊括了基础数据、资质审批、产生源监管、终端监管、考核执法等8个子系统和近40个信息模块,在对不规范行为进行实时监控的同时,还具备运输企业、车辆资质线上申报等行政管理服务功能。通过与市行政中心实现并网对接,建筑垃圾智能监管平台实现了建筑垃圾处置证申报一网通,目前共计核发处置证5092张,涉及110个项目工地,51个处置点。该平台的管理范围基本实现了建筑垃圾处置的全链条覆盖。 建筑垃圾“点石成金” 资源化利用水平再升级 都说建筑垃圾是放错地方的“黄金资源”。在市建筑材料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内,每年大批建筑垃圾被“点石成金”。钢筋断头,混凝土砖块、渣...在大型车辆的运输下,各种建筑垃圾被送入处理设备入口,伴随着轰鸣的作业声,这些建筑垃圾经过破碎、筛分、除尘等工序,被分解成为再生墙体材料、道路材料、复合材料,被用于城市建设中。在年处置100万吨建筑拆迁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工厂连轴运转下,去年一年,苏州完成了超过130万吨建筑拆迁垃圾的处置任务,资源化利用率达75%。 记者从市城管部[获悉,近年来,苏州采用招标运输专营、建设单位承担费用、计量监管行业部门负责的模式,形成并逐步完善产、运、处、销、研、管的建筑垃圾运营体系。 针对建筑垃圾治理的最大难点一-装 修垃圾的处置,苏州从去年底开始,启动了年处置能力达15万吨的装修垃圾终端处置一期项目建设, 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建成投运,年处置能力达30万吨的装修垃圾终端处置二期项目也将同步启动前期准备工作。 据了解,今年,建筑垃圾集中处理率被纳入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目标体系中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考核内容。苏州将围绕市建区用的特点,加大建筑拆迁垃圾、装修垃圾收集运输力度,形成收运完备、运转常态、管理有序的体系。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08
2019-04

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治理的必由之路

发布时间: : 2019-04--08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创新发展升级,城市垃圾的种类和数量也急剧增加。人们在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也遭受着“垃圾围城”、“雾霾笼罩” 的困扰和伤害。垃圾治理已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主题,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建筑垃圾作为城市更新中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垃圾中体量最大的部分,已占比70%。建筑垃圾随意处置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空气质量,且 易造成土壤、水资源的污染和安全隐患,建筑垃圾的治理已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亟需。 必要性 在经历了建筑业高速增长的阶段后,我国目前的新建、改建、拆除的建筑垃圾产量巨大,未来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到新时期,大量的老旧建筑将面临着拆除,建筑垃圾的产生量还将继续并且长期持续保持高位增长的势头。如此巨大体量的建筑垃圾如果不采取措施,未来可以预见的是将无处填埋,为本来就已经紧张的土地供应又增加了-道枷锁,“垃圾围城”将更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 研究与应用实践表明,建筑垃圾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城市矿产资源使用,建筑垃圾中的混凝土、砂浆、砖瓦等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工艺再生成为骨料、微粉等再生材料,再生材料可用于路面基层和垫层、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品、海绵城市建设中各类透水蓄水类材料,实现资源化利用。这. -方面可以减少建筑垃圾带来的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替代天然原材料用于建材生产,降低资源消耗,具有显著的社会环境效益,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做 做好建筑垃圾资源化,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明确建筑垃圾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资源化设施和道路、给排水、生活垃圾-样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城市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筑垃圾资源化不是短期行为,而是新常态事务和新兴环保产业。 其次,建筑垃圾资源化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部门众多,涉及行业广泛,管理上需要各部门的配合,技术上需要各领域的参与,社会公众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支持也是重要因素。其中,政府最关键,是建筑垃圾资源化顶层设计的主导者,顶层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专项规划、制度体系等。 再次,建筑垃圾资源化需要科学的途径。实现全产业链的高效利用是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目标,包括源头减量和分类收集、高效再生处理、广泛利用等。再生处理工艺和再生产品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各种条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解快原料、土地、生产企业、产品生产和应用等一系列问题。 未来发展趋势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8年在京上厂深等35个典型城市开展了全国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随着各地环保力度加大,行业发展很快。主要表现为:一是新的政府管理政策不断出台,国家层面的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办(2018) 128号),国家各大部委联合下发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版) 》(发改环资(2019) 293号) 等政策对产业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是企业发展速度很快,目前,据统计仅全国35个试点城市中,建成的建筑垃圾处置项目的已有222家,累计年处置建筑垃圾量达1.87亿吨;在建项目有62个,预计产能将达5600万吨每年。三是行业相关技术不断出新,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建筑垃圾类项目为代表的多项研究表明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已成为热点,在现有成熟技术基础_上必然有众多新技术产生,并与传统建材的提质转型相结合,形成固废建材新方向。四是行业标准体系越来越健全,将为建筑垃圾资源化提供全面的标准化支撑。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01
2019-04

《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发布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壮大

发布时间: : 2019-04--01
1节能环保产业 1.1高效节能装备制造 1.1. 14绿色建筑材料制造。包括节能墙体材料、外墙保温材料、节能玻璃、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绿色建材产品制造。 1.3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制造 1.3.3建筑废弃物、道路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装备制造。包括移动式和固定式相结合的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成套设备,建筑废弃物生产的道路结构层材料、人行道透水材料、市政设施复合材料等,废旧沥青再生装备,建筑废弃物混杂料再生利用装备,制备再生骨料的强化、废旧砂灰粉的活化和综合利用装置,轻质物料分选、除尘、降噪等设施的集成移动式设备等装备制造。 1.6污染治理 1.6.6城市扬尘综合整治。包括在建设I程施工现场设置全封闭围挡墙、物料堆放覆盖、土方开挖湿法作业、进行道路地面硬化、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运输车辆采取密闭措施,采用道路机械化清扫等低尘作业方式,城市及周边建设绿化和防风防沙林等。》 1.7资源循环利用 1.7.3城乡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包括生活垃圾综合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城市污泥综合利用、建筑和交通废物循环利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桥梁轨道拆除后垃圾综合利用等。装备、工艺、产品等需符合《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与资源利用技术要求》(GB/T 25810)、《餐饮业餐厨废弃物处理与利用设备》(GB/T 28739)、《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泥质》(GB/T2418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混合填埋用泥质》(GB/T 23485)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单独焚烧用泥质》(GB/T 246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GB/T 24600) 、《工程施工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规范》(GB/T 50743) 等国家标准。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13
2019-03

如何规范建筑垃圾管理和运输行为

发布时间: : 2019-03--13
应要求各建设项目施工单位切实履行企业责任,严格落实文明施工管理及扬尘防控措施,督促工地渣土拉运企业依法依规拉运:各区建设环保城管部门要切实发挥属地监管职能,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加强源头管控,从根源上解决渣土拉运扬尘污染问题。积极沟通协调,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项目开工做好服务保障,各级建设环保城管等部门要通力合作,积极协调,主动服务,进一步优化建筑工地开工手续办理,加快建设建筑渣土消纳场,确保渣土“出得去,进得来”。 严格审核把关,强化管理举措,巩固和提升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成果,各区城管部门要严格按照“10各100%”要求,从严审核建筑渣土处置核准,加强日常巡查,落实24小时巡查制度,对重点出土工地实行专人值守,切实增强监管效果,确保2019年大气污染优良指数稳步提升。 强化部门联动,齐心协力做好日常监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管、建设、环保、交警联合执法机制,集中开展联合行动,加大对建筑渣土拉运过程存在的超高装载、超速行驶,沿途抛撒遗落等行为的查处,形成多部门上下联动的渣土拉运监管网络。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持续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发挥重点项目示范带头作用,各辖区重点项目施工单位、渣土拉运企业要以身作则,严格服从管理,带头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和要求,相互监督,促进行业良性发展。要牢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措施,确保渣土拉运处置等各项工作安全有序。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2
...
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0512-66560500

版权所有©苏州市建筑材料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22663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苏州